close
安徽查濟古村:栩栩如生的水墨畫
華夏經緯網   2012-12-26 11:03:26   
字號: 

  皖南勝地有查濟一村,取查氏之姓,濟陽之名,建於隋而興于清。攜黃山,攬九華,臨太平,望桃花。四顧環山,三溪並流。茂林修竹,千峰競翠。山有脈,水有源,高有隱寺之塔,下有通市之橋。白墻黛瓦,綿延十里,雞犬相聞,老少閒舒。牧笛蕩春山,蟬鳴驚鷗鷺,紅樓傍溪灣,橋隱雲霧間。春披黃金甲、夏沐三溪水、秋聞桂花香、冬聽龍山雪。晨霧如紗,籠罩幾縷炊煙,夕陽無限,漫卷一天紅霞。真山真水真詩意鋪就十里畫廊,古村古剎古風韻盡顯萬古風情,“誰信世間有此境,游來寧不暢神思”。李白詩曰:“別有天地非人間”,確是江南水墨圖。


  查濟古村落群坐落於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桃花潭鎮,距縣城60 公里。位於黃山山脈北部,東靠桃花潭、南靠太平湖、西北與九華山毗連。村莊方圓30 余平方公里,始建於隋初,興于宋元,鼎盛于明清,廢毀於晚清及近代,至今已有1300 多年的歷史。它的規模之大,在皖南堪稱第一,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村落群之一。這裡四週青山環抱,綠樹成蔭,古建成群。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制定出村落規劃圖,對查濟全村的建設作了總體佈局。村外有鐘秀、平嶺、巴山、石門四門;環繞村圍有如松、青山、巴山三塔;村內有岑溪、石溪、許溪三條小溪穿村而過。其中主溪流許溪河兩岸為商家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溪左岸為紀念查濟人祖籍為山東濟陽府,故名“濟陽”,溪右岸以姓為地,為“查村”,兩岸合為“查濟”。明朝三品官查絳曾有詩云:“武陵深處是誰家?隔河兩岸共一查。漁郎不怕漏消息,相約明年看桃花”。

  許溪兩岸上下十余裏,房屋鱗次櫛比,清一色的花崗岩石板路遍佈全村的大小街道長巷,素有“查村查(遮)半天”之讚譽。“十里查村九里煙,三溪匯流萬戶間,祠廟亭臺塔影下,小橋流水杏花天。”四句詩詞,既道出了查濟的概況,也寫出了查濟當年的盛景。

  查濟家族的起源

  查濟的“查”字在這裡念“zha”,而不是“cha”。查濟村民,十有八九姓查。據宗譜記載,查姓原是周朝伯禽的後代,周惠王(西元前 676 年)肇封查邑(今山東濟陽)以地而得氏,西元前314年周赦王姬延,號東安,改姬姓為查姓,為查姓一世祖也。西漢建元年間(西元 307 ~ 314 年)避石勒之亂,諸侯奔竄各郡,莫知所考。其顯于涇縣則自三十九世祖查文熙公,他生於南北朝陳宣帝大建初年(西元596 年),隋大業三年(西元607 年)明經登第,受封為天臺宰,後任宣州刺史。唐高祖登位(西元618 年),又召兼任池州刺史。從此往返宣、池兩地,途徑查濟,被這塊秀麗的山水風光所吸引陶醉。唐武德八年(西元625 年)致仕歸裏,遷居查濟,開闢村落,距今已有1380年曆史。

  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,再加上查文熙本人為官宦出身,以嚴治家,以禮待人,注重教育,歷代子孫大多數均為官宦。直至四十八世祖查誠為池州刺史,率兵禦寇,(黃巢起義)于陵陽縣(今青陽縣境內)戰死,唐文宗惜之,敕封王爵,官位一品,並賜匾額“忠烈”,建廟宇祭祀。宋宣和年間,查姓五十九世祖查遠官封浙江都司,後升任光祿寺正卿。其後裔常年奔波于江浙一帶經商為業,逐漸在浙江海寧、江西婺源、江蘇丹陽等地開闢了新的村落,如清代大畫師查士標、當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(查良鏞)就是其代表人物。後發展到北京、天津等地,因而各地查姓均屬同姓異枝無不出自查姓。查姓分支後,居住查濟的為震山派,遷往江浙一帶的為龍山派,明朝中期,查濟鼎盛時期,龍山派有同宗人攜“水木根源”匾額前來查濟認宗(該匾被挂在“查氏宗祠”——“仁孝堂”正中大梁之上,文革期間被毀),自此之後兩派互有往來,清朝後期,家運衰敗,兩派來往也逐漸稀少。但是,“查無二姓,全球一家”的觀念已經烙印在每一位查氏後裔的心中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芹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