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品《赤壁》            【聯合報╱◎劉森堯】


電影《赤壁》展現原著小說《三國演義》所沒有的一些情節,顯得很匠心獨運,甚至還充滿濃厚現代感而透露一點點喜劇氣息。首先是荊州兩位降將蔡瑁和張允帶著降書和二十萬水師來歸順曹操,旁邊有人提醒曹操這兩個人品行有問題,不可貿然接受,曹操就說: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然後要求看降書,看完之後,笑他們寫的降書不但文句不通順,而且還錯別字連篇,但願他們帶兵打仗不要像寫降書那麼糟糕才好。前段情節載於原著,但下段有關降書情節則是電影劇本的神來之筆,其中可是暗藏玄機,除非對曹操這個人有深入了解,否則就不易體會其中奧妙。小說原著裡,後來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把這兩個人殺了,影響接下來戰局,但他並不後悔,因為他骨子裡根本從一開始就看不起這兩個人,即使此二人乃諂佞之徒,但他更鄙視有勇無文之輩,簡單講,他看不起不讀書的人,電影在此稍稍為曹操扭轉一點他被羅貫中在《三國演義》中所刻意扭曲的卑鄙形象。

魯迅曾說,讀《三國演義》,看三國戲,都不是觀察曹操的正確方法。當然必得從與他時代有關的正史著手才可靠,我們知道曹操從年輕時代即博覽群籍,嗜讀兵書,而且又有才情,擅吟詩作賦,這些條件沒有一位三國人物堪與相比。他一輩子帶兵打仗凡三十數載,手不釋卷,無日不讀書,登高必賦,出口成章,且好高談闊論,談笑風生,這跟他天生隨和爽朗個性有關,他同時生活儉樸,不好華服,這和劉備「不樂讀書,喜狗馬,美華服」的虛華作風顯然形成強烈對比。當然他也有狡詐殘酷的一面,大多表現在追求生存鬥爭和打擊敵手上面,羅貫中在小說中藉曹操早年逃亡時錯殺呂伯奢一家大小事件,大肆渲染他的惡劣行徑,讓他說出這句千古至理名言:「寧教我負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負我。」讓全天下人駭然於心,兩千年來說不清楚,這當然不是事實。我們可以簡單歸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:學問和才情兼具,是個是非和愛憎分明的一流政治人物暨軍事長才,他識才愛才惜才,也懂得欣賞美女,羅貫中偏偏要把他寫成好色之徒,一場赤壁之戰只是為了南下從周瑜手中奪取小喬,這當然不符史實,否則就要淪為一場東方版的特洛伊戰爭了。至於他的兩個對手,劉備陣營除諸葛亮外,包括劉備自己全都是一群渾身匪氣的莽夫和草包,孫權陣營則是一群靠祖蔭在過日子的名士派,除周瑜和魯肅外,也大多為庸俗之輩,合起來恐怕還不是曹操的對手。但曹操還是敗了,從史實來看,這實在是一場運氣之戰,運氣在孫、劉這邊。另外如易中天在《品三國》一書中所言,這同時還是一場年輕人與老人的戰爭,54歲的曹操敗給27歲的諸葛亮和34歲的周瑜,赤壁之戰曹操的主要敗因,除了他的軍隊爆發類似sars或禽流感的傳染疫病之外,主要還是因為他老了累了。

羅貫中在小說中描寫這場戰爭時,不但悖離史實甚遠,甚至還極盡荒誕不稽之能事,把諸葛亮描寫成裝神弄鬼的妖僧,周瑜則是氣度狹小的草包,一天到晚老是想殺掉諸葛亮和劉備,魯肅像個疲於奔命的龍套角色,包括曹操在內三個人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搞得團團轉。羅貫中杜撰一系列類似推理鬧劇的節目,如諸葛亮舌戰群儒、智激周瑜、草船借箭、擺祭壇借東風、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等等,不但違背史實,扭曲人物,甚至也把讀者弱智化了,根本就是一廂情願的杜撰手法,把一場赤壁之戰描寫成乍看鞭辟入裡,扣人心弦,實則荒腔走板,破綻百出,根本就不忍卒睹。這次電影上集拿掉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部分,改以諸葛亮和周瑜藉彈琴互相交流觀念是正確做法,因為這兩個人都懂音樂,合情合理。至於接下來的下集部分,如能秉持上集的聰明改編手法,曹操如何打敗這場戰爭,相信電影還是會比小說更有看頭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芹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